時光飛逝 25 年,寶馬(BMW)從當年的「駕馭機器」代言人,到如今電氣化時代的多元佈局,這輛德系豪華品牌的轉變,不僅是汽車產業的縮影,更牽動著無數車迷的心 ——25 年前的寶馬與 25 年後的寶馬,究竟變了什麼?又守住了哪些核心?

先把時間拉回 25 年前(約 1999 年前後),當時寶馬在市場的主力車型可謂經典薈萃:3 系列的 E46 世代剛剛登場,直列六缸自然吸氣引擎搭配後驅佈局,50:50 的完美車身配重,搭配手排或傳統液壓自排變速箱,帶來純粹且直接的駕馭反饋,當年售價約新臺幣 280-450 萬元區間,成為年輕精英的夢幻座駕;5 系列的 E39 世代以「行政房車的操控標竿」著稱,線條方正沉穩,內裝簡潔實用,沒有過多電子配備干擾,靠著扎實的底盤調校征服市場;而 7 系列的 E38 世代(《007》電影同款),則以氣派造型與當時頂尖的舒適配備,成為豪華旗艦的代表,當年匯入車型售價約新臺幣 650 萬元起。

當時的寶馬,核心圍繞「Ultimate Driving Machine」的理念,車型設計強調駕駛導向:轉向精準、底盤扎實、引擎聲浪迷人,電子配備僅限基礎的 ABS、安全氣囊等,甚至不少車型提供手排選項,讓駕駛能完全掌控車輛節奏。
台灣市場當時以進口方式引進,保養成本相對親民,零件供應充足,不少 E46、E39 車型至今仍有忠實車主保養珍藏,成為「老車不敗」的代表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