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為 F1 安全結構簡單?那可就大錯特錯了!這項頂級賽事的安全設計,藏著眾多超越量產車的黑科技,防護水準堪稱業界頂尖。

7kg Halo 結構,防護力驚人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 Halo「人字拖」結構,僅 7 公斤的重量,卻能承受高達 12 噸的壓力。這一數據讓當今多數量產車的車頂強度都難以望其項背,成為駕駛員頭部的關鍵防護屏障。

碳纖維吸能錐,吸能效果碾壓量產車F1 碳纖維單體座艙前部的「碳纖維吸能錐」,是汽車領域最強的吸能結構之一。其吸能效果遠超量產車常見的「金屬防撞樑 + 金屬縱梁」組合,能在碰撞時高效分散衝擊力,最大程度保護駕駛員。
全球量產車中,僅二十多年前的賓士 SLR McLaren 曾採用類似結構。從圖片中便能感受到這一設計的壯觀與強大,也不禁嘆服當年賓士與麥克拉倫設計團隊的創新思維。

近年來歐美車廠頗有作繭自縛之感,本世紀初許多經典車型與前衛創意,如今已難覓蹤影。進入新能源時代後,歐美汽車的發展方向更顯模糊,少了當年的大膽突破與明確定位。

免責宣告:本文內容來源于網路公開資訊及授權素材,著作權歸屬原作者所有。本號對所有原創、轉載文章的陳述與觀點均保持中立。本文圖片整合多方媒體資訊,部分影像採用 AI 技術生成。我們僅做知識分享,希望能為您提供有價值的內容,僅供讀者學習和交流。文章、圖片等版權歸原作者享有,如有侵權,請留言聯絡更正或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