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的高速公路修得又寬又平,卻常聽人抱怨區間測速,簡直是超速司機的噩夢,想躲都躲不掉。有些高速的區間測速還特別密集,一個接一個。前陣子從老家回市區,短短200公里路程,就遇到3個區間測速,導航一提示進入測速路段,心裡就有點數。 對我來說,區間測速其實沒什麼,就算沒有,我也不會超速,頂多卡著限速跑。
但有了區間測速,卡著限速跑反而覺得不保險,因為超車時可能會超過120,最後說不定就超速了。
想必不少老司機都納悶,以前頂多幾個固定測速攝影機藏在隔離帶裡,現在怎麼到處都是區間測速?難道是交管部門想靠這個賺錢?真不是,目的只有一個:約束那些不認真開車、想投機取巧的駕駛員,逼他們文明行車不超速。 區間測速和以前的固定測速完全不同。固定測速像個抓拍崗,位置固定,只拍經過瞬間的速度。很多老司機有經驗,看到攝影機提前剎車,過了之後再猛踩油門,照樣超速跑。 但區間測速是真正的大魔王,專治各種不服和點剎小聰明。原理小學三年級數學就懂:平均速度=距離÷時間。比如區間30公里,限速120,那跑完至少要15分鐘。12分鐘跑完,平均時速150,就等著收罰單吧。不管中間怎麼踩剎車、加油門,系統只認進出時間和距離。
懂了原理就知道,區間測速防不住,不能像對付定點那樣投機取巧。它就是逼你整段路保持合理安全車速,想飆車沒門,只能老老實實開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