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不信!1977年的電動車,續航120公里+載重200公斤,科技力直接拉滿!1977年的「未來座駕」!續航120公里+載重200公斤。
當我們談論新能源汽車的崛起,總以為這是新時代的產物。
但一段1977年的塵封影像,卻徹底顛覆認知——在石油危機席卷全球的時代浪潮中,台灣地區的科研團隊已悄然完成技術突圍,將續航120公里、載重200公斤的電動汽車,從實驗室推向了郵政服務的第一線。
珍貴的歷史鏡頭定格在1977年10月的台北孫中山紀念館。
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徐賢修鄭重宣布,首批新能源電動汽車正式交付中華郵政總局與電信總局。這場看似普通的交車儀式,實則承載著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結晶——面對國際油價暴漲的困局,自1971年起,科研團隊就聯合美國通用汽車專家,開啟了電動車研發的攻堅之路。歷經三年蟄伏,「清華一號」于1974年橫空出世,最終在1977年實現量產交付。
這款電動車的性能參數至今令人驚嘆:自重990公斤的車身,卻能輕松承載兩名成年人與200公斤貨物;75公里的最高時速,完美適配城市交通;而最驚艷的當屬120公里的超長續航,不僅徹底解決郵政投遞的續航焦慮,更打破了人們對早期電動車「短腿」的刻板印象。
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,其售價僅13.5萬新台幣(約合當時人民幣2萬余元),堪稱性價比之王。
這場技術突破不僅是應對能源危機的務實之舉,更彰顯了科研團隊敢為人先的創新魄力。
1977年的電動郵政車,如同穿越時空的科技信使,用硬核實力證明:台灣智造的輝煌篇章,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